得益于上海主要城市的开放,经济活动各项数据开始有所转变,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依然还存在着诸多不安,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外部的,也有源自于内部的。
上海从6月1号开始允许所有企业复工,员工可以前往单位工作。与此同时,上海还出台了重振经济的50条措施,对那些需要搭乘公共交通上班的人来说,做核酸检测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
对一些外企来说,复工的消息令在封锁中遭受重创的在华外企得到一丝喘息机会,但这场动荡对外国企业的影响可能不会很快小时。
不管是外企还是内企,他们的关注点可能都是,未来是否还会继续清零?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言人巴里说:“清零成为商业信心的主要阻力。只要清零仍然存在,任何新的爆发都会导致新的破坏,公司必须制定备份计划。”
英国商会则表示,英国商界对国内的看法已经到达“临界点”,不确定性损害了商业信心,商会在对600多名会员的调查中发现,74%的公司受到清零的“严重影响”,近一半的公司推迟了投资计划。
英国商会在其最新的立场文件中写道:“最近在全国范围内零星爆发的新冠病例和相应的快速封锁已经夺走了大多数企业能够依赖的东西之一:一个稳定和相对可预测的商业环境。”
一般我们会认为,由于新冠病例的爆发时间不可预测、爆发城市不可预测,因此这种不确定性对商业未来的投资活动带去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商业活动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减少因新冠带去的封控成本,势必会削弱商业活动。
从贸易的角度讲,过去作为“世界工厂”的我们,因上海停摆近一个月,也对全球贸易运输和供应链带去了较大的挑战。
面对因新冠造成的供应链受阻,美国最高市值的苹果公司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要在越南扩大生产苹果电脑。
作为制造业中的头部公司,苹果此番操作,的确有引流风向的可能性。
根据日经亚洲报道,苹果公司首次将部分iPad平板电脑的生产转移到越南,这是继苹果耳机后,苹果在越南的第二条主要生产线。
苹果首席财务官在4月曾表示,该公司本季度受到新冠造成的供应限制,这可能会让苹果总销售额至多减少80亿美元。截至目前,有超过90%的苹果产品都由代工厂在国内生产,保守地说,这至少带动了几十万人的直接就业岗位,这还不包括间接就业岗位。
更让我们忧虑的是,作为科技巨头的苹果背后所推动的供应链迁移可能会带动其他正在观望的中小型公司,从而引发涟漪效应。
以越南为主的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凭借不断深化的制造业技术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近年来吸引了一批寻求生产多样化和减少风险的外国公司的投资和青睐。
而近年前往越南投资的巨头科技公司其实也有很多。今年2月,韩国电子原件制造商三星电机就曾宣布向越南北部的太原省追加9.2亿美元的投资,这让三星在越南当地工业园区的总投资增加至22.7亿美元。目前,越南已经是三星全球最主要的生产基地。
而某种意义上,新冠疫情也许仅仅只是压垮这些外企离开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回想过去,有不少外企或因为激烈竞争,或因为别的什么原因选择离开。例如谷歌、职场社交平台脉脉、爱彼迎等等,而像更多的国外大型科技公司如推特、Netflix、亚马逊等等,几乎就没怎么进来过。
这其中的原因,显然不全是因为新冠病毒。
早在今年爆发的最新一轮疫情之前,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公司在今年春天告诉美国商会,他们将减少在中国的投资。
过去我们知道一个词叫外资准入,我个人认为,现在应该还有一个词叫外资准出,以防这些外资赚了国内的钱,反而还提桶跑路了。
即便商人的本质是趋利避害,但也不应该这么玩。
的确,趋利避害是所有人的本性,因为基于我们行为准则的是在法律框架内的盈利性,而不是基于全部道德。
本质上,商业活动的好坏大致上就反映了商业从业者们所认为的未来。
如果他们认为未来会更有前景,反映到行为上,自然会加大投资和进来,反之亦然。这一点,其实和股市的反映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而,从4月份的数据来看,经济就显得不那么乐观。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均创下2020年初以来的最差表现。
受到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各大投行纷纷下调对国内经济的预测。例如,瑞银上周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从4.2%下调至3%;摩根大通则将其预测从4.3%下调至3.7%。
说出来也许没人愿意相信,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就在十五年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还保持在双位数,2007年当年经济增长率为14.16%,谁曾想到十五年后,增长率会减缓至今。
过去我们时常坚信的一点是,出口贸易会增长,投资会增长,消费也会增长,这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但现在的情况是,出口和投资的确都在增长,但唯独消费总是难以增长,至少和我们的经济体量相比,消费增长的速度极其有限。
当出口和投资到达某个瓶颈时,我们能依赖的,只有消费。
但人们的消费行为,又跟商业行为相类似,本质上还是对于未来乐观与否的一种态度,现在的消费数据表明,人们对未来的个人预期也是持悲观的。
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当我回看这二十年来的GDP增长时我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在人均GDP上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在GDP增速上,我们似乎已经快要向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靠拢了。
如果这种趋势一直延续的话,我们势必会迈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新的增长点,以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必然要以消费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从而来拉动经济,但我们的问题在于,收入还是太低,而房价又还是太高,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压抑了我们的消费需求。
我相信,以长期主义来看,我们依然还有更多的机会。但眼下的一些问题也客观存在,而我也始终坚信,留下的外企是绝大多数,离开的只是极少数而已。
在关乎自己的实际利益面前,这些外企最终都会“用脚投票”,留下来。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